信息來源:中共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發布日期:2024-07-01 12:46:12 點擊量:19917
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西北革命根據地,雖然有了落腳點,但陜北地區地瘠民貧,又遭受了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紅軍兵源的擴充和物資供應都存在很大的困難。山西地方實力派閻錫山將黃河東岸20多個縣劃為防共區,構筑碉堡,企圖以此阻擋紅軍東進抗日。為了東進抗日和打擊國民黨軍隊的封鎖,鞏固擴大紅軍與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專題討論了軍事戰略問題。12月23日,毛澤東在會上作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報告。報告分為三個部分:一、關于戰略方針;二、關于作戰指揮上的基本原則;三、關于行動方針。毛澤東在談到行動方針問題時指出:行動方針主要分三個步驟。第一步,在陜西的南北兩線給進犯之敵以打擊,鞏固和發展陜北蘇區,從政治上、軍事上和組織上做好渡黃河去山西的準備。第二步,到山西去,準備擊破閻錫山的晉綏軍主力,開辟山西西部五縣以至十幾縣的局面,擴大紅軍一萬五千人,并保證必要時返回陜西所需要的物質條件。第三步,根據日軍對綏遠進攻的情形,適時由山西轉向綏遠,用小的游擊戰爭與日軍周旋。總的方針是與蘇聯取得聯系。
會議通過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
12月24日,毛澤東同周恩來致電彭德懷、楊尚昆、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左權,下達關于準備東征的行動計劃,指出:中央討論了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及行動計劃,通過了軍委的報告。關于行動方向,如東村時所定。要求以40天為期,完成渡黃河東征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奪取甘泉、宜川兩城,赤化宜川、洛川兩縣,給北面進攻著的敵人以打擊,前線部隊用極大努力擴紅,后方完成5000人擴紅計劃,并在北線和南線分別組建紅二十八、紅二十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