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發布日期:2021-12-03 00:00:00 點擊量:31077
雙源雙廠環狀供水系統保發展
清晨,徐圩新區善后河水源地波光粼粼,沿線的蘆葦簇擁搖曳,像一枝枝飽蘸詩情的妙筆,流淌著不可言狀的神韻,蘆葦蕩里不時傳來的陣陣鴉雀聲,與這秋風的沙沙聲一起奏響。
作為徐圩新區雙源雙廠環狀供水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善后河是徐圩新區重要的供水水源,水質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徐圩水廠負責人陳璇介紹,目前,他們已在善后河建成兩座取水泵站,規模分別為19萬噸/天和40萬噸/天,充分保障石化產業基地的日常用水需求。
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用水量大,對用水保證率要求高,為提高石化基地供水安全性,徐圩新區建設了香河湖應急備用水源。秋日的午后,清冷的空氣中彌漫著遼遠的味道,香河湖畔群鳥飛舞,落葉翩躚,陽光灑在湖面上讓這片備用水源地宛若仙境。作為全國首例在鹽堿地人工開挖并脫鹽成功的備用水源,項目占地2986畝,總投資約7億元。經過5年的建設,該水源地已經成為徐圩新區新的風景,該項目有效庫容為450萬噸,應急供水量為45萬噸/天,能夠滿足徐圩新區連續10天應急供水,有力地維護了新區用水安全。為了保障水源地安全,運營團隊通過種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投放底棲動物等方式為庫區構建一個生物多樣性、多元化的生態系統,現庫區吸引了千余只野生鳥類在此棲息,生態系統較為完善,為國內沿海鹽堿地區開挖備用水源提供了示范。
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熙明介紹,通過一系列重點工程建設,徐圩新區已經形成包括原水、自來水、工業水和一級脫鹽水供水體系,并通過采用雙源雙廠、環狀供水模式,保障供水安全性,助力徐圩新區發展。其中,徐圩水廠主要提供自來水,一期規模為9萬噸/天;徐圩新區第二水廠主要提供工業水,總規劃規模為60萬噸/天,已建成一期規模為20萬噸/天,在建二期規模為20萬噸/天,規劃三期規模為20萬噸/天;徐圩新區脫鹽水主要為石化基地提供高品質脫鹽水,采用“超濾+反滲透”處理工藝,建設規模為10萬噸/天。脫鹽水的供應滿足了園區企業更高標準的用水需求,是徐圩新區未來深挖園區企業需求、提升服務與技術能力的基礎。
“一體化”管理原則管控污水
“化工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更需要科學的污水處理方案保障工業污水實現達標排放。化工生產中排放出大量的工藝廢水、冷卻水、廢氣洗滌水、設備及場地沖洗水等廢水,如果不經過處理而排放,會造成水體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污染。”徐圩新區環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徐圩新區規劃并建成從污水源頭到達標排放一體化的污水處理體系,提供集污水集中處理、污水預處理、再生水處理和高鹽廢水處理、達標尾水凈化、深海排放于一體的全方位、個性化定制服務,幫助園區實現水資源的循環、高效利用。
走進徐圩新區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一個個巨大的罐子讓人眼前一亮,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門口的LED屏上,實時更新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達標尾水的各項數據。該治理中心主要服務于中國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是石化產業基地重要的環保配套設施。其中,園區集中式污水廠——東港污水處理廠已穩定運行四年多,滿足園區產業項目污水處理要求。該中心負責人程志剛告訴筆者,東港污水廠自從正式通過環保驗收投入使用以來,出水的水質常年優于國家一級A標準,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水標準,保護了徐圩新區的工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環境。該中心可為企業污水提供定制化第三方治理服務,需求企業產生廢水可接入第三方治理廠進行處理。第三方治理模式拓展了上下游一體化的治理模式,有效避免了園區企業與環境服務商之間重復建設、運行成本增加的問題,發揮污染治理項目的規模效應,節省園區企業進行污染治理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大大降低了園區企業治污成本,減輕了環保負擔。
東港污水處理廠及工業廢水第三方治理廠處理合格的達標尾水送至再生水廠處理后再生回用。如此看來,再生水廠則是一個能讓污水“變廢為寶”的地方。2021年3月18日,徐圩新區再生水廠正式通水投運,標志著徐圩新區再生水廠正式進入運營階段,開啟了徐圩新區水資源循環利用新征程。根據連云港市水質檢測中心出具的CMA檢測報告也顯示,再生水各項要素檢測均合格,水質優于自來水、接近一級脫鹽水水質。
據了解,徐圩新區再生水廠建設規模為10萬噸/天,其中生產污水序列規模為5萬噸/天,生產廢水序列規模為5萬噸/天。其收水服務對象為東港污水處理廠、第三方治理工程的達標尾水及企業排放的循環冷卻水。該中心負責人程志剛介紹,再生水廠采用深度處理與雙膜集成工藝,基地內的生產污廢水經再生處理70%的產水回用于產業,每年可減少污廢水排放量2500萬噸,是目前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污水集中再生回用項目,環境效益十分顯著。與此同時,回用水可作為各企業補充用水“水源”,顯著提高徐圩新區工業企業的水資源利用率,切實改善徐圩新區區域水資源短缺的狀況,為打造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筑牢環保之基,為向全國推廣工業園區水處理技術奠定基礎。
當筆者深入探究了徐圩新區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的污水處理體系之后進一步了解到,為了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從而防止環境污染,該中心建設了日處理水量3.75萬m3的徐圩新區高鹽廢水處理工程。這項工程的建設和實施對于提高徐圩新區水環境,保障城市的建設安全,構建健康、有效的水環境,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是實現區域規劃要求的生產廢水回用率的保障,是新區產業項目順利投產的重要前提。
環境友好理念助力園區綠色發展
當筆者折回東港污水處理廠時,天色已晚,被晚霞映射的達標尾水凈化工程映入眼簾,猶如絲帶一般悠然流向遠方。園區著力建設的300畝生態濕地初成規模。碧水蕩漾、錦鯉躍動,植被茂密,不時還有一些水鳥在這里飛躍、嬉戲。尾水凈化工程負責人楊廷超告訴筆者,這些水都是從工業廢水綜合治理中心排出的達標尾水。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環境,我們在其深海排放前,總共規劃了近600畝的生態濕地,進一步凈化園區污水,實現工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友好統一。
據了解,該項目位于石化基地核心區,其一期工程采用“穩定塘+曝氣塘+垂直潛流濕地+多級多槽表流濕地”組合工藝,長2249米,寬107米,其中潛流濕地長約300米,表流濕地長約1200米。南京大學環規院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徐圩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徐圩新區周邊的云湖、香河湖等生態景觀逐步成為水鳥的棲息地或者旅居地。徐圩新區在石化基地內建設人工濕地,可以幫助這些在徐圩新區生活的水鳥搭建生態廊道,實現發展和生態的和諧統一。
在該區域采訪時,筆者發現水上生態島上種植著大量植物。現場生產負責人向筆者介紹,這里選用了多花檉柳、堿蓬、蘆葦、千屈菜、香蒲、水蔥等耐高鹽植物種植在水域周邊及水中生態島;在濕地陸域范圍種植了大葉女貞、廣玉蘭、濱海木槿、檉柳、榆樹、白蠟、石楠、苦楝、黃連木等植物。目的是用這些植物微生物的生長活動來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質。
為解決徐圩新區污水處理廠達標尾水的最終排放問題,保護近岸海洋環境,達標尾水排海工程便乘勢而上,起而行之。項目建成后,將是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范圍內所有企業達標尾水的唯一排海通道。項目主要由調壓泵站、陸域管道、海域管道和擴散器等四個部分組成;排海管道直徑為1.4米;排海管道總長約26公里,其中陸域管道長約4公里,海域管道長約22公里,項目設計規模為11.83萬噸/天。
據筆者了解,這項工程屬于環境敏感型項目,需在充分調查徐圩新區近岸海洋環境現狀的基礎上,經過科學論證后方可進行排放口的比選和設置,建成后主要解決石化產業基地各企業污水處理達標后的最終排放問題。深海排放是在不污染海洋環境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環境容量,從而更好地保障徐圩新區陸域及近岸海洋水環境質量。
在維護園區生態的同時,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也在積極地開發園區生態整治、監測等業務。目前,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下屬的江蘇方洋環境監測有限公司擁有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CMA資質證書,具備415項資質能力。業務范圍涵蓋環境檢測、水質檢測、水處理材料檢測、建設工程檢測、環保設施運維、環保技術咨詢服務。
工業綠島助推園區循環經濟發展
在當前國家應對氣候“碳達峰碳中和3060”已經成為國家頂層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戰略,對生態環保和低碳發展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依托自身優勢,立足產業基礎,選擇徐圩新區工業綠島項目作為試點,探索園區層面碳達峰實現路徑,助力園區循環經濟發展。
近日,徐圩新區啟動工業綠島項目建設,進一步整合園區固危廢、廢液、廢氣處置資源。該項目占地約350畝,總投資約為16億元,分兩期建設。該項目創新采用廢有機溶劑精餾提純、高濃度廢液物化處理技術,與企業自建焚燒裝置相比,可有效降低企業處置成本,減少園區大氣污染物排放。該項目建成投用后,將實現園區危廢綜合利用率80%左右,對進一步提升石化產業基地公用工程一體化、集中化、專業化水平,促進危廢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推動連云港石化產業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磊介紹,隨著一系列工程相繼建成投運,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生態環境部批準的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商和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務商,為徐圩新區提供水處理、環境要素指標監測、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建設、供排水管網建設與運維、三廢綜合治理及利用等多領域、多要素、全方位的環境綜合治理服務。江蘇方洋水務有限公司始終用實際行動踐行國家戰略,努力追求成為中國卓越的工業園區環境綜合服務商,憑借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不懈追求和努力,進一步延伸綠色發展的布局,助力新區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打造國內化工園區生態環境示范標桿。
交匯點記者 戴通
原文鏈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5/iyoc0AdID1dWLKaG/1